>>.SLC、MLC、TLC閃存芯片顆粒有什麼區別?
目前市面上最常見的三種閃存顆粒分別是SLC、MLC和TLC,它們都代表了閃存顆粒的儲存單元,英文分別是SLC=Single-Level Cell,MLC=Multi-Level Cell,TLC=Trinary-Level Cell,即單層單元,多層單元和三層單元。而這次iPhone6最具爭議的地方就是因為部分批次的機型使用了TLC芯片。
三者的區別也很明顯,存取原理上SLC架構是0和1兩個充電值,即每單元只能存取1bit數據,有點兒類似於開關電路,雖然簡單卻非常穩定。MLC架構可以一次儲存4個充電值(00, 01, 10, 11),因此擁有比較好的存儲密度,TLC能一次性存儲8個充電值(000, 001, 010, 011, 100, 101, 110, 111)。相比SLC閃存每個存儲單元只能保存1bit數據,MLC閃存的存儲單元可保存2bit,TLC則可保存3bit。TLC利用不同電位的電荷,一個浮動柵存儲3個bit的信息,存儲密度理論上較之MLC閃存擴大了0.5倍,但無論是SLC、MLC、SLC其一個單元本身的晶體管數量是相似的,也就是說我們用物理上差不多的東西儲存了更多的信息。
由於工作原理的不同,三種閃存顆粒的壽命也因此有很大的差距。理論上來說SLC壽命最長,其次MLC,TLC壽命最短,只有500到1000次的擦寫,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。但這一點卻讓很多網友對此耿耿於懷,是不是意味著我們擦寫個幾百次這顆閃存就報廢了呢?當然不是,在這一方面,閃存的設計壽命是遠超我們的預期的。閃存芯片有自己的延壽機制,當有部分閃存區塊發生故障時,就會有原本被屏蔽的區塊就會代替故障的部分繼續工作,保證了閃存的持續穩定運行。其次,閃存的主控也會平均分攤每一個區塊的擦寫次數,讓閃存的整體壽命得以保障。拿同樣采用TLC閃存顆粒的三星的840 EVO舉例,國外有人做過一個耐用性測試,編程/擦寫循環(P/E)次數大概是1064次,也就是說250GB的終生數據寫入量在270TB左右。同樣的128GB的iPhone6按1000次擦寫壽命來計算,其壽命在128TB左右,其實這個量已經遠遠超出我們日常使用的需求了。
理論上來說TLC閃存顆粒的性能也是三者中最差的,但事實卻並沒有這麼懸殊,還是以三星840 EVO舉例,其AS SSD的測試成績達到了914分,甚至還高於采用了MLC閃存顆粒的830,所以就以目前TLC閃存芯片的壽命和性能表現來看,都還在用戶的可接受范圍內,並沒有一些媒體黑的那麼可怕。
閃存芯片從SLC到MLC再到如今很多廠商力推的TLC,看似是一條很不靠譜的下坡路,但是這些產品正以更加親民的價格向我們走來。其實當MLC出現的時候,同樣也是惹來了一堆爭議,壽命不如SLC,速度不如SLC。MLC還不是解決壽命、速度問題得到廣泛的使用。現在TLC來了,歷史再一次重演,但事實告訴我們TLC是可靠的,並且價格也更優惠。像iPhone那樣的手機就更沒有必要糾結用的是哪一類閃存顆粒了,就體驗來說,大家平時根本不會感受到這兩種閃存顆粒的區別。鋪天蓋地的負面新聞就像當年的陰陽屏一樣,炒作的意義大於實際,至於事情的背後是誰在操縱,我們就不得而知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