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幾天,蘋果公司的發布會又一次成為了人們討論的焦點,在玫瑰金iPhone6s、變得有點像Surface的iPad Pro之外,iOS9系統更新的emoji圖標也頗有看點。這一次,蘋果貼心地增加了一個雖然不太文明但看起來將會“非常實用”的手勢圖標——對,就是豎中指。
不過且慢,這圖標似乎看起來有點奇怪?是的,它其實犯了一個解剖學錯誤。
下面圖中是另外幾個版本比較“正確”的豎中指圖標,對比一下,你看出蘋果版的問題在哪兒了嗎?
在蘋果的新emoji中,中指是完全伸直、垂直於拳頭的,這其實根本不是日常生活中的豎中指姿勢,而且它也很難做到。實際上,人們豎中指的時候,中指的最末一節是與其他蜷起的手指末節保持平行的,即使抬起一些,一般也達不到垂直的角度。
從側面來對比一下,左邊這樣才是人們豎中指的姿勢,右邊則很難做到。
那麼,為什麼中指很難完全豎起來呢?
靈活但不自由的“提線木偶”
在解釋這些手勢時,我們需要首先了解一下人體控制手指運動的方式。手指無疑是人身上最為靈活精巧的部件之一,它在眾多肌肉的控制下做出復雜、協調的動作,而這些肌肉的本體其實並不在手指上。肌肉控制手指運動的方式其實和“提線木偶”很相似,這些肌肉分布在手掌以及前臂,它們通過長長的肌腱與手指連接,並牽拉著手指進行運動。手指的彎曲、伸直和外展等運動分別有不同的肌肉群進行控制。
在很多人的印象中,每一根手指可能都是獨立運動的存在,而事實上,人體對它們的控制是更加整體性的,單根手指並沒有那麼“自由”。這些肌肉和“提線”也並不是完全一一對應、互不干擾的,它們之間其實有不少相互重疊之處。比如說,在伸展手指中發揮作用的伸指肌(Extensor digitorum muscle),它和拇指以外的四個手指全都相連。在這四個手指的“提線”之間,也有橫向聯結的結締組織把它們固定在了一起。這樣一來,在完全不影響其他手指的前提下自由運動一根手指,就變得不那麼容易了。
手指的肌腱不是完全獨立的,它們之間有橫向的聯結。
手指運動的不自由之處有很多例子。比如說,一根手指上近端和遠端的兩個關節總是會同時屈伸,想要彎曲其中的一個同時把另一個伸直,就會感覺相當費力。
圖中的這兩種手指姿態常會出現在關節炎患者身上,而健康人要想刻意擺出這個姿勢就會比普通的屈伸手指費力得多。
如果像下圖中這樣保持中指彎曲壓在牆上,人們也幾乎沒法把無名指抬起來。
你能抬起無名指嗎?
比起伸展,人們彎曲單個手指時的表現甚至還更加糟糕:單獨彎曲從食指到小指之間的任何一根手指時(手指根部的掌指關節也一同彎曲),其他手指都會或多或少地受到牽連,難以保持原來的姿勢。
從掌指關節彎曲一根手指時,其他的手指總會受到牽連。
不過在這其中,大拇指確實是個例外。大拇指的結構與其他手指不同,控制系統也更加獨立,除了屈伸之外,還有專門的肌肉使大拇指可以外展和內收,也正是這樣的運動系統為靈活的抓握提供了條件。
很多功能都要依靠對握的拇指來實現。
為什麼食指能伸直,中指卻不行?
在“獨立”的大拇指之外,其他四根手指看起來結構十分相似,但它們其實也有著不同的命運。像蘋果emoji那樣完全垂直地豎起中指對大部分人而言都很難做到,無名指的狀況也是如此,但是伸直食指和小指卻要容易很多。
從這個“惡魔角”(Sign of the horns)的手勢中我們可以看出,相比中指,完全豎起食指和小指是容易做到的。
這是因為,看起結構相同的四根手指在肌肉配置上依然是不平均的。在伸展手指方面,食指和小指各自都有一條額外的專屬肌肉:示指伸肌和小指伸肌,在它們的幫助下,人們可以更好地獨立伸展這兩根手指,而中指和無名指就沒有這樣的待遇了。相對於小指,食指的獨立性更強,是因為小指與無名指的肌腱之間有很多結締組織相連,活動時容易產生聯動。靈活的食指與拇指是人類進化的產物,對手外傷的患者而言,保證這兩個手指的功能也是最重要的事情。
示指伸肌, 指點江山可少不了它。
當然,手指運動的獨立性和靈活性也有不少個體差異,經過練習,我們也可以讓手指做到難度更高的動作。不過,蘋果的豎中指emoji看起來依然是一件有些脫離實際的作品。下次當你要豎中指的時候(不過,最好還是別這麼做……),也不妨想想這背後的解剖學知識吧。